童裤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童裤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生态移民遭遇失地失业瓶颈

发布时间:2020-07-13 14:39:29 阅读: 来源:童裤厂家

目前,不少地区生态移民安置后,虽然生活在农村但迁入地无可分配土地而成为“失地农民”,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但缺乏生产致富的有效途径,虽然打工条件改善但集中安置导致打工市场过度饱和而无工可打

为解决中南部山区百万人口脱贫问题,宁夏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涉及35万贫困人口的异地搬迁“生态移民”工程。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宁夏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的数个移民安置点调研发现,移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青年劳务移民收入明显提高。

然而,同时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是,在不少生态移民村,由于一些移民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低,加之搬迁后社会资源匮乏,生活成本上升,引发生活生产较为严重的不适,部分生态移民甚至成为失地农民,出现贫困问题随搬迁空间转移的苗头。

移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011年起,宁夏开始举全区之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对中南部9个县区7.88万户共计34.6万贫困人口进行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山区的贫困问题。截至2014年底,这项投资超过百亿的扶贫工程已完成75%的搬迁任务。

根据宁夏的生态移民工作思路,扶贫的首要任务是把世居在干旱少雨、山大沟深地区的人口搬迁到近水、近路、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宁夏多个移民安置点采访发现,移民搬迁后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宁夏35万生态移民中,一部分从南部山区跨县区搬迁至北部黄河灌区,另一部分则根据“就近原则”实施县内移民,把分散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搬到山下集中安置。

石嘴山市平罗县的红瑞新村安置着来自固原市西吉县的移民。虽然距离平罗县城30多公里,但是硬化道路一直修到红瑞新村村口。专门为移民修建的幼儿园、小学、超市一应俱全。来自西吉县沙沟乡的移民马玉花说:“以前在老家,吃水、孩子上学都是大问题。现在家家有自来水,孩子上学,走几步就到了。”

在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周沟移民安置点,本刊记者看到,移民安置房整齐划一坐落在101省道旁,家家户户房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院内都有牛棚。“以前我们住在那边的山沟里”,周沟村村民吴廷勇指着远处的六盘山深处说,“几个月不洗澡的时候都有,现在热水都是现成的,想啥时候洗就啥时候洗。”

移民脱贫无忧致富难

根据移民搬迁后从事的不同产业,宁夏的移民搬迁又分为劳务移民和生态移民,青壮年移民被安置在城市,不再分配土地,从事二、三产业,这一类移民被称为劳务移民。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沐恩新居”就是一个无土安置的劳务移民点。为突出劳务致富效果,这里移民多为青壮年。当地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将移民安置在周边企业就业。来自隆德县山河乡的移民张宝今年39岁,他经过技能培训后被招聘到附近的一家冶金厂工作,如今是班长的他每个月工资有4000多元,这是他在老家全年种田收入的一半。

主要为大武口区劳务移民提供培训、招聘工作的宁夏新民劳务公司总经理倪萍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劳务移民在企业稳定就业的就达到一半,不少移民已经基本完成了村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在宁夏35万生态移民中,除了被安置在城市中的劳务移民外,更多的移民在安置点分配到土地、大棚、奶牛等农业生产资料,仍然从事农业生产。这些移民一方面因年龄过大、教育程度低,很难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过少、缺少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甚至不如搬迁前,脱贫难度大。

本刊记者走访多个移民安置点发现,移民依靠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少之又少,生产规模和收入较搬迁前下降不少。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60岁的移民庞正国2012年搬迁到银川市贺兰县的欣荣移民村。他告诉本刊记者,搬来时政府免费给了每户一个大棚,一头奶牛。但是村里人都不懂大棚怎么种。

“后来县里来了些农技人员教我们种辣椒,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就走了,我们也没学会。最后自己决定在大棚里种萝卜,但卖不出去,只能留着自己吃。去年开始大棚被县上收回去承包出去了。”庞正国说。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在永宁县闽宁镇的原隆村,这里安置着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的移民。村主任马志祥说,年轻力壮的移民大多被安置到城市里的劳务移民点。剩下老弱病残实施有土安置,我们村户均只有7分土地,全部流转,流转费每年每户只有不到300元。

此外,由于迁入地物价水平较迁出的山区高,移民搬迁后生活成本增幅较大。宁夏大学的调查显示,受访的201户移民家庭在水电费、医疗费、食物消费、教育支出等方面费用持续上涨,户均年消费超过24000元,是搬迁前的好几倍。

部分生态移民成“失地农民”

《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县内移民安置点,由于迁入地没有可供分配的土地,移民搬迁后虽然仍生活在农村,却成为“失地农民”。

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新村是一个县内移民安置点,2012年,分散居住在周边大山里的村民被集中搬迁安置在山脚下的集美新村。集美村村支书杨满仓说,搬迁后,村民离原有的承包地普遍距离较远,耕种打理原有土地已不现实,索性放弃。但是迁入地周边已无多余土地供移民使用,村民搬迁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

走进集美新村,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崭新的村文化广场内纳凉。一位村民告诉本刊记者,搬迁前家里在山上还有六七亩地,每年种些土豆、玉米和胡麻,生活还过得去。搬迁后山下没有土地,离原来的土地又距离十几里山路,政府帮助盖的牛棚也因没有地种草而闲置,只能天天闲在家。

为了给乡亲们找出路,杨满仓和村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古锋想了不少法子。古锋说:“除了年轻力壮的出去打工,剩下的人都闲着,这样持续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出去考察了土元养殖等不少特色种养业,都因气候不适合、村民缺少养殖经验等不了了之。”

在六盘山镇周沟村,从山上搬迁下来的村民没有土地,多数同样闲在家里。时间一长,一些老年人舍不得原来的土地,索性搬回去住。周沟村村民闫发明和老伴搬到山下的移民新房后,经常惦记着自己在山上的土地。“山下也没我们的地,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搬回来,种几亩土豆,种些菜,自己吃还能省些开支。”闫发明说。

在土地难以依靠的移民村,打工成为移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宁夏大学针对银川市5个生态移民安置点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受访的201户移民中,外出打工是家庭唯一经济来源的有157户,占比达78%。但由于移民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偏大,存在打工机会少,打工收入低的问题。

欣荣村村民李喜瑞说,“一下子搬来这么多移民,都指望着打工养家,活越来越不好找。旁边的奶牛场、枸杞园过来招几十个短工,村里几百个人围上去抢着报名。我们这些人都是些老弱病残,进城打工没人要,只能抢着打零工维持生计。”

另外,在本刊记者走访的大多数移民村,由于移民集中安置,导致移民点劳动力局部过盛,短工工资大幅下降成为普遍现象。

搬迁后更需加大政策后劲

目前,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暴露出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有较强的普遍性。《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不少移民迁入地政府为实现“搬得出”,在搬迁时给予移民的扶持、帮助最多,但移民搬迁稳定后,各种后续帮扶政策偏弱。而且,这种现象也在其他省市地区有突出表现。一些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移民认为,搬迁后扶持力度是决定生态移民扶贫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一,加大、延长针对生态移民的各种政策性补贴。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宁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立军认为,迁入地政府应完善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移民发展能力偏弱,移民短期内仍难脱离贫困状态,政府应在教育、医疗、大病救助、残疾补贴等项目上向移民倾斜,将大部分移民纳入城镇居民生活最低保障,让社会保障起到兜底作用。

庞正国、李喜瑞等移民反映,刚搬来时政府免掉了我们的水电费、取暖费等费用,“现在各种费用陆续都要我们自己承担,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政府能继续给予我们适当的生活补助。”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其二,积极在生态移民安置点周边布局后续产业。本刊记者调研发现,除个别劳务移民安置点外,多数移民村都是在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无中生有”,周边各种资源短缺,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发展更是一片空白。

泾源县六盘山镇镇长禹新仓说,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我们正在申请县内生态移民村整建制地转为国有林场,让失地移民专职从事生态林业建设。建议迁入地政府因地制宜多渠道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东梅为本刊记者分析说,移民迁入地经济总量小,产业单一,缺少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二、三产业,限制了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迁入地政府应当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吸引、鼓励企业在移民区投资设厂,根据移民特点和当地特色培育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

其三,优化基层干部配备,提高致富引领能力。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不少移民村的基层干部都由移民从移民群体中选举产生,而身为移民的村干部对于新环境同样“两眼一抹黑”,在生产技能、社会资源、人脉积累等方面与其他村民无异,无法有效组织、带领移民生产致富。不少受访移民建议,在移民村配备大学生村官或有能力的本地干部,和移民干部组成混搭班子,既能管理好移民,又能发挥致富引领能力。(记者张亮)

集安订做西装

安达订制西服

七台河订制工作服

北京工作服制作